首页>霜降至,童趣浓 | 幼儿园小中大班霜降节气活动方案
霜降至,童趣浓 | 幼儿园小中大班霜降节气活动方案
2025-10-13 10:42:48
图片





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,兼具自然物候与文化意涵:此时气温骤降,清晨地面易结霜,柿子挂满枝头,菊花迎寒绽放。在幼儿园开展霜降活动,既能让幼儿直观感受季节变化,又能通过生活化、游戏化的体验,传承节气文化,同时结合小、中、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,分层设计保教活动,助力幼儿在认知、技能、情感等方面实现阶段性发展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

图片
小班:感官初探霜降,养成保暖习惯
FIRST FROST

1. 活动目标

  • 初步感知霜降时节 “凉”“干” 的特点,知道天冷要添衣;

  • 通过触摸、观察,认识柿子、落叶等霜降典型物,激发对季节的兴趣;

  • 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(如叠薄外套),培养自我服务意识。

2. 活动准备

  • 物质准备:模拟 “霜”(冰块 + 玻璃片,或白糖模拟霜的质感)、新鲜柿子(切开观察果肉)、不同形状的落叶(银杏叶、枫叶)、幼儿薄外套;

  • 环境准备:教室墙面贴霜降节气图片(霜景、柿子树),播放轻柔的霜降儿歌(如《霜降歌》:“霜降来,天变凉,柿子红,叶儿黄”)。

3. 活动过程

  • 环节 1:感官玩 “霜”—— 初识霜降

教师出示装有 “霜”(白糖 / 冰块玻璃片)的托盘,邀请幼儿轻轻触摸,提问:“摸起来有什么感觉?(凉、滑)这是霜降时节早上会出现的‘霜’,说明天气变凉啦!” 引导幼儿观察玻璃片上的 “霜” 遇热融化的过程,感知 “低温结霜” 的简单现象。


图片


  • 环节 2:柿子尝鲜 —— 感受秋味

展示完整的柿子和切开的柿子,让幼儿观察柿子的颜色(橙红)、形状(圆形),闻一闻果香,再品尝少量柿子果肉(提前确认无过敏),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味道(“甜甜的”“软软的”),并告诉幼儿:“霜降后柿子更甜,是秋天的美味哦!”


  • 环节 3:穿衣小能手 —— 生活习惯培养

结合 “天冷添衣” 的霜降特点,开展 “叠外套” 小游戏:教师用儿歌示范(“小外套,披肩上,两袖子,像小鸟,抱一抱,叠整齐”),引导幼儿跟着模仿,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叠薄外套,教师巡回指导,帮助幼儿掌握简单的折叠方法,培养自我服务能力。


图片


图片
中班:探索霜降特征,提升动手技能
FIRST FROST

1. 活动目标

  • 了解霜降 “结霜、叶落、菊开” 的物候特征,能用语言简单描述;

  • 通过科学实验、手工制作,提升动手操作与观察记录能力;

  • 体验节气饮食文化,乐于参与集体劳动(如制作简易美食)。

2. 活动准备

  • 物质准备:透明塑料盒、冰块、温水、玻璃片(科学实验用)、银杏叶、卡纸、胶水、彩笔、南瓜(切块)、大米(熬粥用)、小围裙;

  • 经验准备:幼儿提前观察户外落叶,初步知道 “秋天树叶会掉”。

3. 活动过程

  • 环节 1:科学小实验 —— 霜是怎么来的

教师演示 “模拟结霜” 实验:在塑料盒内放入冰块,盒口盖玻璃片,玻璃片上滴几滴温水,引导幼儿观察玻璃片下方出现的 “小水珠”“白霜”(低温使水蒸气凝结),提问:“玻璃片上有什么?为什么会出现?” 鼓励幼儿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结果(如画 “小雪花” 代表霜)。


图片


  • 环节 2:落叶拼贴画 —— 留住秋景

分发银杏叶、卡纸、胶水,让幼儿自由创作:将落叶贴在卡纸上,再用彩笔添画(如贴成 “小金鱼”“小蝴蝶”),教师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的作品:“你用落叶做了什么?霜降后树叶会慢慢落下来,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漂亮的画哦!” 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动手协调能力。


  • 环节 3:霜降食育 —— 熬煮南瓜粥

结合霜降 “补秋” 的习俗,组织幼儿参与南瓜粥制作:穿上小围裙,协助教师清洗南瓜块、撕南瓜丝(教师提前处理硬皮),观察教师熬粥的过程,闻一闻粥的香味,最后一起品尝南瓜粥,感受节气饮食的温暖,同时培养劳动意识与集体协作能力。


图片


图片
大班:深度探究霜降,传承节气文化
FIRST FROST

1. 活动目标

  • 掌握霜降 “三候”(豺乃祭兽、草木黄落、蛰虫咸俯)的含义,理解节气与自然的关系;

  • 通过户外实践、文化创作,提升探究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;

  • 感受霜降的传统文化(诗词、习俗),增强文化认同感。

2. 活动准备

  • 物质准备:霜降 “三候” 图文卡片(豺、落叶、蛰虫洞穴)、放大镜、户外拾叶袋、毛笔、宣纸、墨汁(稀释)、柿子干、霜降诗词(如《霜降》唐・元稹);

  • 环境准备:教室设置 “霜降文化角”,摆放节气相关的图片、实物(柿子干、菊花)、幼儿前期作品。

3. 活动过程

  • 环节 1:户外探秘 —— 寻找霜降痕迹

带领幼儿到户外,用放大镜观察草地、树叶上是否有霜(若天气条件不允许,观察落叶的颜色、厚度,寻找枯萎的植物),分组记录 “找到的霜降特征”(如画落叶、写简单汉字 “霜”“叶”)。回教室后分享发现,教师结合 “三候” 卡片讲解:“霜降后,小动物会储存食物,树叶会变黄落下,小虫子会躲进洞里准备过冬啦!”


  • 环节 2:文化创作 —— 墨染菊花 / 书写节气

结合霜降 “赏菊” 的习俗,开展 “墨染菊花” 活动:教师示范用稀释的墨汁在宣纸上点画菊花花瓣,幼儿模仿创作,感受传统水墨的韵味;或书写简单的节气汉字(“霜”“降”),用毛笔蘸墨练习,过程中讲解菊花耐寒的特点,渗透 “坚韧” 的品格教育。


图片


  • 环节 3:诗词与习俗 —— 品味霜降文化

组织 “霜降故事会”:教师朗诵简单的霜降诗词(如 “秋深山有骨,霜降水无痕”),用生动的语言解释诗意;分享霜降习俗(如吃柿子 “补冬”、赏菊、登高),让幼儿品尝柿子干,讨论 “为什么霜降要吃柿子”,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,如 “柿子甜甜的,吃了很暖和”,提升语言表达与文化理解能力。







霜降节气活动是幼儿园 “生活化教育” 与 “传统文化启蒙” 的结合点,通过分层设计,小班幼儿在感官体验中亲近自然、养成习惯,中班幼儿在探索实践中提升技能、感知规律,大班幼儿在深度探究中理解文化、表达思考。希望这份方案能为幼师提供具体的教学参考,让幼儿在节气活动中既收获快乐,又积累经验,真正实现 “在生活中学习,在体验中成长”。后续可根据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活动细节,让节气教育更具生命力与针对性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
【中国幼师】专注学前教师技能进阶与职业发展,助力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成为行业标杆!我们深耕教师技能提升与取证培训,以“专业·实用·前沿”为核心,打造系统化成长解决方案。从新手教师到行业引领者,我们陪你每一步成长!关注我们,让专业成为你的竞争力!

图片

扫码即可咨询

霜降至,童趣浓 | 幼儿园小中大班霜降节气活动方案
2025-10-13 10:42:48
图片





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,兼具自然物候与文化意涵:此时气温骤降,清晨地面易结霜,柿子挂满枝头,菊花迎寒绽放。在幼儿园开展霜降活动,既能让幼儿直观感受季节变化,又能通过生活化、游戏化的体验,传承节气文化,同时结合小、中、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,分层设计保教活动,助力幼儿在认知、技能、情感等方面实现阶段性发展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

图片
小班:感官初探霜降,养成保暖习惯
FIRST FROST

1. 活动目标

  • 初步感知霜降时节 “凉”“干” 的特点,知道天冷要添衣;

  • 通过触摸、观察,认识柿子、落叶等霜降典型物,激发对季节的兴趣;

  • 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(如叠薄外套),培养自我服务意识。

2. 活动准备

  • 物质准备:模拟 “霜”(冰块 + 玻璃片,或白糖模拟霜的质感)、新鲜柿子(切开观察果肉)、不同形状的落叶(银杏叶、枫叶)、幼儿薄外套;

  • 环境准备:教室墙面贴霜降节气图片(霜景、柿子树),播放轻柔的霜降儿歌(如《霜降歌》:“霜降来,天变凉,柿子红,叶儿黄”)。

3. 活动过程

  • 环节 1:感官玩 “霜”—— 初识霜降

教师出示装有 “霜”(白糖 / 冰块玻璃片)的托盘,邀请幼儿轻轻触摸,提问:“摸起来有什么感觉?(凉、滑)这是霜降时节早上会出现的‘霜’,说明天气变凉啦!” 引导幼儿观察玻璃片上的 “霜” 遇热融化的过程,感知 “低温结霜” 的简单现象。


图片


  • 环节 2:柿子尝鲜 —— 感受秋味

展示完整的柿子和切开的柿子,让幼儿观察柿子的颜色(橙红)、形状(圆形),闻一闻果香,再品尝少量柿子果肉(提前确认无过敏),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味道(“甜甜的”“软软的”),并告诉幼儿:“霜降后柿子更甜,是秋天的美味哦!”


  • 环节 3:穿衣小能手 —— 生活习惯培养

结合 “天冷添衣” 的霜降特点,开展 “叠外套” 小游戏:教师用儿歌示范(“小外套,披肩上,两袖子,像小鸟,抱一抱,叠整齐”),引导幼儿跟着模仿,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叠薄外套,教师巡回指导,帮助幼儿掌握简单的折叠方法,培养自我服务能力。


图片


图片
中班:探索霜降特征,提升动手技能
FIRST FROST

1. 活动目标

  • 了解霜降 “结霜、叶落、菊开” 的物候特征,能用语言简单描述;

  • 通过科学实验、手工制作,提升动手操作与观察记录能力;

  • 体验节气饮食文化,乐于参与集体劳动(如制作简易美食)。

2. 活动准备

  • 物质准备:透明塑料盒、冰块、温水、玻璃片(科学实验用)、银杏叶、卡纸、胶水、彩笔、南瓜(切块)、大米(熬粥用)、小围裙;

  • 经验准备:幼儿提前观察户外落叶,初步知道 “秋天树叶会掉”。

3. 活动过程

  • 环节 1:科学小实验 —— 霜是怎么来的

教师演示 “模拟结霜” 实验:在塑料盒内放入冰块,盒口盖玻璃片,玻璃片上滴几滴温水,引导幼儿观察玻璃片下方出现的 “小水珠”“白霜”(低温使水蒸气凝结),提问:“玻璃片上有什么?为什么会出现?” 鼓励幼儿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结果(如画 “小雪花” 代表霜)。


图片


  • 环节 2:落叶拼贴画 —— 留住秋景

分发银杏叶、卡纸、胶水,让幼儿自由创作:将落叶贴在卡纸上,再用彩笔添画(如贴成 “小金鱼”“小蝴蝶”),教师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的作品:“你用落叶做了什么?霜降后树叶会慢慢落下来,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漂亮的画哦!” 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动手协调能力。


  • 环节 3:霜降食育 —— 熬煮南瓜粥

结合霜降 “补秋” 的习俗,组织幼儿参与南瓜粥制作:穿上小围裙,协助教师清洗南瓜块、撕南瓜丝(教师提前处理硬皮),观察教师熬粥的过程,闻一闻粥的香味,最后一起品尝南瓜粥,感受节气饮食的温暖,同时培养劳动意识与集体协作能力。


图片


图片
大班:深度探究霜降,传承节气文化
FIRST FROST

1. 活动目标

  • 掌握霜降 “三候”(豺乃祭兽、草木黄落、蛰虫咸俯)的含义,理解节气与自然的关系;

  • 通过户外实践、文化创作,提升探究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;

  • 感受霜降的传统文化(诗词、习俗),增强文化认同感。

2. 活动准备

  • 物质准备:霜降 “三候” 图文卡片(豺、落叶、蛰虫洞穴)、放大镜、户外拾叶袋、毛笔、宣纸、墨汁(稀释)、柿子干、霜降诗词(如《霜降》唐・元稹);

  • 环境准备:教室设置 “霜降文化角”,摆放节气相关的图片、实物(柿子干、菊花)、幼儿前期作品。

3. 活动过程

  • 环节 1:户外探秘 —— 寻找霜降痕迹

带领幼儿到户外,用放大镜观察草地、树叶上是否有霜(若天气条件不允许,观察落叶的颜色、厚度,寻找枯萎的植物),分组记录 “找到的霜降特征”(如画落叶、写简单汉字 “霜”“叶”)。回教室后分享发现,教师结合 “三候” 卡片讲解:“霜降后,小动物会储存食物,树叶会变黄落下,小虫子会躲进洞里准备过冬啦!”


  • 环节 2:文化创作 —— 墨染菊花 / 书写节气

结合霜降 “赏菊” 的习俗,开展 “墨染菊花” 活动:教师示范用稀释的墨汁在宣纸上点画菊花花瓣,幼儿模仿创作,感受传统水墨的韵味;或书写简单的节气汉字(“霜”“降”),用毛笔蘸墨练习,过程中讲解菊花耐寒的特点,渗透 “坚韧” 的品格教育。


图片


  • 环节 3:诗词与习俗 —— 品味霜降文化

组织 “霜降故事会”:教师朗诵简单的霜降诗词(如 “秋深山有骨,霜降水无痕”),用生动的语言解释诗意;分享霜降习俗(如吃柿子 “补冬”、赏菊、登高),让幼儿品尝柿子干,讨论 “为什么霜降要吃柿子”,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,如 “柿子甜甜的,吃了很暖和”,提升语言表达与文化理解能力。







霜降节气活动是幼儿园 “生活化教育” 与 “传统文化启蒙” 的结合点,通过分层设计,小班幼儿在感官体验中亲近自然、养成习惯,中班幼儿在探索实践中提升技能、感知规律,大班幼儿在深度探究中理解文化、表达思考。希望这份方案能为幼师提供具体的教学参考,让幼儿在节气活动中既收获快乐,又积累经验,真正实现 “在生活中学习,在体验中成长”。后续可根据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活动细节,让节气教育更具生命力与针对性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
【中国幼师】专注学前教师技能进阶与职业发展,助力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成为行业标杆!我们深耕教师技能提升与取证培训,以“专业·实用·前沿”为核心,打造系统化成长解决方案。从新手教师到行业引领者,我们陪你每一步成长!关注我们,让专业成为你的竞争力!

图片

扫码即可咨询

留下您联系方式
郑重承诺,您的信息我们严格保密,请您放心填写。
确认信息